
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、最惨烈的一场战役,也被称为“东方绞肉机”。这场战役爆发于1937年8月13日,日军以虹桥机场事件为借口挑起事端配资平台预警网,正式拉开了淞沪会战的序幕。
在这场战斗中,中日双方总共投入了约100万军队,持续了整整三个月。日军派出了9个师团,约22万人,最终伤亡超过9万人。中国方面,出动了73个师,总兵力超过80万人,伤亡人数达到25万。尽管中国军队兵力远超日军,但最终却惨败。上海不仅被日军占领,连南京也面临着失陷的危险。那么,为什么中国80万大军会败给仅有22万的日军,而且伤亡如此惨重呢?
首先是两国军队的武器差距太大。尽管国军参战部队中有一些精锐部队,比如德械师87、88师,兵力也比日军多四倍,但是淞沪战场是平坦的,没有高山峡谷等地形上的保护,导致国军虽然人数占优,却无法在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的对抗中占据优势。国军在装备上的劣势,成为了其无法战胜日军的主要原因。
当时装备最精良的中央军,一个师的兵力为10,923人,配备步枪3,800支,轻重机枪328挺,火炮46门。相比之下,川军的装备水平则较为低下,只有部分部队的装备能达到中央军的一半。有的川军甚至连一门大炮都没有,武器中还包括许多清朝时期的土枪和大刀片子。
展开剩余70%而日军的装备相当先进,每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,一个工兵联队,一个辎重连队,一个重炮部队,兵员达到22,000人,军马5,800匹,步枪9,800支,轻重机枪650挺,各种大炮10门,还有24辆战车和20辆坦克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日军每个师团的火力甚至相当于中国两倍的兵力。
例如在万家岭战役中,面对日军106师团这一乙等预备役部队,十几万国军士兵也未能全歼敌军。敌我之间的装备差距,可见一斑。
此外,日军士兵的战斗素质也很高。在一次拼刺战斗中,五六个中国士兵才能打死一个日本士兵。在上高战役中,中国军队虽然乘胜追击,但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,很多士兵体力不支,跑到一半就无法继续。而营养不良也导致许多士兵患上了夜盲症,夜战时的伤亡极其惨重。
另一方面,日军停泊在黄浦江上的现代化战舰,如“出云号”航母,其舰炮射程几乎能覆盖整个上海市区。即使中国军队在地面上拼命奋战,依旧无法抵挡日军的空中和海上攻击,只能被迫撤退到苏州河南岸。
第二个原因是制空权的丧失。在抗战爆发后,中日两国的空军力量差距巨大,中国的飞机仅为日军的六分之一。制空权的丧失使得中国军队在面对日军的低空扫射和轰炸时,伤亡惨重。淞沪战场上,日军的飞机、舰炮和炮兵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火力网。在一次轰炸中,国军还未与日军正面接触,士兵们就已遭受了重大伤亡。
比如在滕县保卫战中,日军一天内就投下了3000多颗炸弹,发射了1000多发炮弹。川军还未看到日军的身影,伤亡人数已超过三分之一。由于缺乏重型武器,国军往往只能选择与日军肉搏,以缩短距离。
第三个原因则是战略和战术上的失误。淞沪会战爆发后,蒋介石认为这场战役是一场“政治仗”,目的是为了博取西方大国的同情与支持,而非为打败日本。他没有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,没有把上海的日军赶走,导致中国军队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。
蒋介石的错误判断使得最佳战机错失,战局无法逆转。在战术上,国军采用了重兵团在长江南岸狭窄地带摆开长蛇阵的方式,然而这样的部署效率低下,给日军以可乘之机。中国军队尽管在人数上占优,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战术优势,导致战局一路下滑。
此外,在防御部署上,国军忽视了战略要地金山卫的防守。战斗开始后,日军的三个师团和一个机械化旅迅速突破了国军在杭州湾的防线,成功登陆金山卫,并将国军包围。为了避免被全歼,中国军队不得不放弃阵地后撤,战局急转直下。
总的来说,淞沪会战的惨烈与失败不仅源于武器装备的差距、士兵素质的差异,也与战略决策的失误和战术安排的缺陷密切相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